Google ads
大多数情况下,账号统计信息(如点击次数、转化次数和展示次数)最多会滞后 3 小时。通常,使用除“最终点击”以外的归因模型进行归因的转化数据最多会滞后 15 小时。
还需要考虑投放地区的时区和投手的时区,一般会以投放地区的时区进行数据更新,前一天的展示次数统计信息会在各个时区的次日早上 3 点准备就绪,而前一天的其他指标(如受众特征报告或覆盖面指标)会在太平洋时间下午 6 点生成。
GA数据同步
Google analytics—>Google ads 最终点击归因模型需要12小时,其他归因模型需要24小时,也就是说我们进行目标事件的投放的时候,相关数据还需要再等待12个小时才能返回到Google ads的页面。
例外情况
某些指标偶尔可能在点击发生一天或几天后才会更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很多,包括但不限于:
转化在初始点击发生几天后出现
Google需要滤除的无效流量
举个例子
投放地区是洛杉矶时区(GMT-8),投手所在的地区在北京,那么1月1日的数据,会在洛杉矶的1月2日凌晨3点生成或在1月2日的18点生成。对应到北京的时区就是:1月1日的数据在1月2日早上11点或1月3日的凌晨2点。相应的目标事件数据还要再推迟12小时。
所以综合考虑数据归因时间以及时区差的情况,建议大家对google广告的数据分析周期可以在7天或者14天进行,然后选择整体数据可以在周二上午进行数据下载。
归因窗口期
这个问题其实在之前设置三方对接转化Google广告转化对接(1)—三方平台对接的时候有提到过,但是没有对归因周期进行延伸。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分享一下,欢迎共同探讨。
自归因?三方归因
首先要理解,像Google,Facebook,Tiktok等这些大的广告平台是有自己的自归因逻辑的。即用户在google, facebook, tiktok都点击过广告,只要他产生了目标行为,比如安装,付费等,那么广告平台都会把这个用户成功的目标行为归到自己的数据库里面,意在告诉广告主:看我这平台买量水平很高,多用我去投放。
由于大多数广告主在推广自己的产品时不会只选择单一的广告平台,出于获得准确数据的需求,就产生了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归因平台利用自己的归因逻辑剔除重复数据,确认买量的功劳到底属于哪个平台。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建议大家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用户的决策周期,先确定产品的回收周期应该在多久合适然后在广告平台和三方平台统一归因周期。
确定产品回收周期
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用户的决策周期来定产品的回收周期。
首先可以参考同类型竞品,初步设定一个归因周期,为了数据合理性,可以考虑设置在7/14天。
其次需要考虑产品类型以及用户的决策周期,用户的生命周期,一般也设置在7/14天。
最后考虑回收类型,如果靠广告回收,那回收比较即时,可以考虑在1/7天,如果广告➕订阅回收模式,回收周期设置在7/14天也可以的。如果只靠订阅回收,那回收周期相对就比较长,延长回收周期14/30天甚至90天/180天也是可以的。
初期产品投放比较难设定归因周期,一般建议参考行业内同类型产品设定,后期可以根据产品数据再进行调整。即便统一了广告平台和三方平台的归因周期,但对比广告平台的数据和三方的数据每日的数据还是会存在差异。原因就在于对于不同事件的归因时间点不同。
广告平台与三方平台的数据差异
同样的安装事件,Google广告会根据用户行为的实际发生时间记录,Appsflyer会以首次打开去记录。
举个例子
该APP的回收周期为7天,那么可能会出现以下2种常见的情况
如果用户在1月1日点击Google广告,在1月4日完成下载,在1月7日打开app。因为用户是在点击之后的第3天完成了下载,第7天打开app。Google广告会把这个下载量记录在1月1日,AF会把这个下载量记录在1月7日。
如果用户是在1月1日点击Google广告,在1月4日完成下载,在1月9日打开app,因为用户是在点击之后的第3天完成了下载,第9天打开app。Google广告会把这个下载量记录在1月1日,AF都会把这个下载量归为自然流量。
同理,像其他的目标事件,也是这样,包括最重要的购买。
所以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AF的数据不如Google,一方面是AF把这个量归到其他平台了,另一方面是这个事件在AF和Google的归因逻辑不同。至于我们要选择哪个平台的归因逻辑,就看站在什么角度去选择了,当日从优化师们的角度考虑肯定是希望自己的数据好看,那选择哪个平台的数据就不言而喻了。
想了解更多:谷歌SEO、谷歌优化、外贸快车、小语种网站、谷歌ADS、Youtube视频、外贸牛、全球贸易通、扬州谷歌优化、杭州谷歌优化、上海谷歌优化、请添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